日本关西国际机场,位于关空岛,距大阪市中心35千米,为4F级国际机场,日本国家中心机场,24小时开放的国际航空枢纽。
一座被评为全球行李处理最佳机场的国际机场,正因为地面加速下沉面临生存危机。
近期,有媒体报道,日本关西国际机场正面临持续下沉危机:30年后,机场部分区域可能低于海平面;50年后;机场可能会被全部淹没。
关西国际机场是世界第一座完全填海造陆的人工岛机场,1987年动工,1994年正式通航。
这是一座建在人工岛上的机场,由两个岛屿组成,一个占地1290公顷,另一个占地2668公顷。由于位于大阪湾外海,没有邻避与噪音问题,使它成为日本第一座二十四小时全天候起降机场。截至2024年,关西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060万人,航线覆盖25个国家、91座城市,以其优良的服务、独特的设计和快捷的效率,成为一座广受赞誉的国际化机场。
展开剩余71%然而,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。填海造陆所造就的独特性,也正吞噬着关西机场的建筑安全。
导致这一切的重要因素之一,便是当年开建时所采用的“边填边建”方式。
为了赶工期,施工方在沉积层尚未充分压实的情况下就展开建设,导致地基长期处于松动状态。这为今日关西机场挡不住的沉降,埋下了隐患。而且,该机场建在约20米厚的黏土沉积层上,加之土地和基础设施重量较大,该机场的下沉深度比工程师最初预测得还要深。
事实上,早在建设之初,工程师们就已考虑到地面沉降问题,为此,提前铺设了220万个垂直排水管,用于加固地基。
他们当时估计,关西机场的沉降速度在50年内会非常缓慢,而且最终会稳定在海平面以上3.9米,停止不再下沉。但后来的事实证明,建成仅仅6年后,关西机场就已突破当初工程师们预设的安全界限。
数据显示,截至去年,关西机场第一人工岛累计沉降13.66米,比建成时低了近4米,年均沉降速度在6厘米左右。而第二岛沉降下降速度更快,累计已达17.47米,年均下沉高达21厘米。
地面沉降带来的危害正在显现。2004年,海拔仅5米的关西机场跑道被台风带来的海浪冲毁。2018年,台风“海燕”侵袭日本,地势低洼的关西机场遭遇海水倒灌而被迫关闭。设在地下的电力设施全部被淹,机场跑道被淹没半米深,数千名旅客被迫滞留。
目前,如何防止该机场加速下沉就成为日本国内亟待解决的难题。
但放眼全球滨海地区,地面沉降影响的不仅是日本。从美国到荷兰,从印尼到中国,沿海地区的地面沉降问题正日益严重。
2024年,《科学》(Science)期刊上发表了一篇中国华南师范大学敖祖瑞教授团队的论文,指出中国近一半的主要城市正在遭受“中度至重度”的地面下陷问题,随着海平面上升,这将使数百万人面临洪水的威胁。
其中,中国45%城市土地每年下沉超过3毫米,其中16%的城市土地每年“快速”下沉超过10毫米,这不仅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,还因为建筑物给地下土壤带来的巨大重量所致。
当前,地面沉降叠加海平面上升,已是全球沿海城市面临的棘手问题。一项研究指出,全球约有6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临地面沉降风险,其中印度尼西亚是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,首都雅加达的大部分地区现已低于海平面。
话说回来,为了治理地面沉降,世界各国没少花钱。比如,2024年,印尼将首都从雅加达迁至东加里曼丹省的新首都努桑塔拉。再看日本,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禁止在东京开采地下水,从而缓解了地面下沉速度。
这次,为了治理关西机场下沉问题,日本已采取紧急措施,耗费1.5亿美元在岛屿周围建造了海堤。而一项耗资6.09亿美元的翻修计划也正在推进,用于升级航站楼与提高运营能力。
只是,这些缝缝补补、治标不治本的救急措施,真的能让这座模范机场避免沉没吗?
欢迎留言讨论。
——END——
发布于:北京市创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