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4日,唱好杭甬“双城记”第四次市级联席会议在宁波举行。值得关注的是,这是杭州、宁波、绍兴三市共同举行唱好杭甬“双城记”市级联席会。
虽然名为“双城记”,但此次联席会议的重点内容,却是深化三地间的合作与融合。会上,杭州与绍兴签署《深化同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》。在此之前,宁波还与绍兴签署《共促创新合作新高地 共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》。
杭绍甬三城联手的发展格局正呼之欲出。放眼长三角,“苏锡常”三市的一体化也发展得如火如荼。对标苏锡常,杭绍甬如何补齐短板、错位发展,值得期待。
“双城记”关键在绍兴
唱好杭甬“双城记”,其实音韵在弦外,关键在于绍兴。
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关于杭甬“双城记”课题的调研报告显示,杭甬双城产业互投比例与中国另一对著名的“双子星”城市广州和深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。其中的症结在于,两座城市的辐射范围相对有限且重合度不高。例如,杭州的辐射半径基本处于绍兴诸暨一带,而宁波的辐射半径是绍兴上虞、新昌、嵊州一带,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重叠。另一项针对杭州都市圈的研究认为,尽管杭州都市圈发展在国内处于相对领先水平,但其内部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存在不充分、不平衡等问题。
某种程度上,绍兴是杭甬双城联动的支点。离开了绍兴这个融会贯通的纽带,杭州与宁波都可能陷入“孤城”,“双”不起来。对于绍兴来说,地处杭甬之间,长期面临人才、技术等资源被虹吸的“成长的烦恼”,融杭联甬成为其化被动为主动的一步大棋。
交通网和产业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杭州是浙江的航空中心,宁波则是全省的海运枢纽。近年来,绍兴一边跟杭州合力发展临空经济,一边携手宁波沿港出海,积极承接杭甬优质创新资源外溢、产业转移、服务覆盖等,共建杭绍甬产业集群带。
同时,绍兴还要借助交通的升级,实现城市能级的跃升。从2020年起,以“迎亚运、建窗口”为契机,绍兴推进总投资超1300亿元的综合交通“三年大会战”。一年后,连接绍兴柯桥、杭州萧山的绍兴地铁1号线柯桥段开通运营,杭绍间实现市中心地铁互通。2023年底公布的《宁波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(2021-2035年)》显示,宁波远期规划的16条轨道交通路线中,有4条都涉及绍兴。
在杭绍甬一体化的带动下,绍兴近年来的发展颇为亮眼。今年上半年,绍兴实现GDP 4158亿元,同比增长6.8%,增速居浙江省第2位。根据此前定下的时间表,绍兴将力争到明年实现GDP破万亿的目标。
对标苏锡常,协同是重点
与更早起步探索一体化的“优等生”邻居“苏锡常”对比,杭绍甬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。
去年,苏州、无锡、常州GDP总量约5.38万亿元,比杭绍甬多出5400多亿元。而从产业端看,以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,苏锡常三市已形成紧密合作、共同受益的产业链。相比之下,杭绍甬在产业协同方面似乎仍缺少代表性项目。
其中的关键仍在于绍兴。此前,绍兴的一位干部在总结一体化做法成效与问题时指出,“一体化进程急不得,也等不得”。他认为,绍兴与杭甬等城市相比,在城市能级、经济体量、产业发展方面仍有明显差距,接受溢出效应并不明显。对绍兴而言,尤其仍需在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与产业协同等方面入手,循序渐进构建与杭甬等核心城市的深度合作关系。
另一方面,绍兴与杭州更加“亲近”。根据浙江省社联课题组开展的流空间视角下浙江省城市网络研究,绍兴与杭州的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在2005年、2010年、2016年分别为125.1、272.5、940.9,同时期绍兴和宁波的相关数值仅为6.6、27.3、216.5,可见杭绍之间的经济联系明显更加频繁。去年3月,绍兴还专门出台融杭规划,提出到2027年初步实现融杭重点区域与杭州中心城区同城发展。
处于中间位置的绍兴,应该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,“左右逢源”才能与杭甬产业协同发展。有专家指出,杭州、宁波与绍兴在产业上存在明显的互补性,尤其是甬绍之间,无论是纺织服装,还是石化、新材料,都存在产业互补的较大空间。例如,绍兴正培育壮大电子信息、高端装备、现代医药、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,与宁波大力推进“246”产业集群建设中的产业规划存在一定重合度,同时双方还正联手共建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基地等,都为未来更紧密的产业协同提供了可能。
此外,从苏锡常的经验看,杭绍甬的发展也离不开与上海的合作。按照绍兴的规划,除了“融杭联甬”,“接沪”也是重要一步。目前,绍兴正全域推进“融杭联甬接沪2.0版”,实现一体化质量、高度、深度全面拓展,努力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。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,从长远来看,浙江除了加强内部同城化的“小圈子”,也要向外开拓“大圈子”,进一步加大和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的互动力度。只有格局打开,才能取长补短,在更大的舞台上共同施展拳脚。
创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